媒体马院
之江策: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研究
作者:时间:2022年01月21日 09:28阅读:
- 导 读 -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自毛泽东提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邓小平提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江泽民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胡锦涛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到习近平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理念,五代核心领导人始终把中华文明的伟大智慧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将我国文化自信思想不断推陈出新。习近平对中华文化有着高度的自信。
本文从习近平文化自信观的理论根基、根本目的、基本原则、历史任务、理论布局、核心内容等方面,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形成的文化自信观进行概括与总结,寻找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对于推进当代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民族自信心与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益启示,总结和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经验与路径选择。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对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十个坚持”紧密相连。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根基体现了“坚持中国道路”;以自觉服务于人民大众为根本目的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以文明互鉴为基本原则体现了“坚持胸怀天下”;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任务体现了“坚持独立自主”;以“四个自信、五位一体”为理论布局体现了“坚持理论创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体现了“坚持开拓创新”。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传统和内在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自身文化发展进程和生命力的坚定信念”[1]。当前我国新时期的文化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豪感和自我认同感。一百年以来,正是由于强大文化自信思想的支撑,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战胜种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
一、坚持中国道路: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论根基——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在当前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全球文化呈现出多元化交融趋势,一些发达国家片面地将西方价值观作为普世价值加以推广宣传。面对当下形势,“中国模式”急需通过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增进国际话语权。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他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熟知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其本质和精髓,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赋予了其崭新的时代涵义。
习近平在国内外多次讲话中对传统文化引经据典,其语言表述彰显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意识。习近平引用《管子·正世》中的“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来强调中国与其他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共同致力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并巩固平等互信关系的重要性;引用《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习近平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为新时期重塑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正确方向,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2];“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3]。可见,习近平不仅非常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展示,而且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二、坚持人民至上:以自觉服务于人民大众为根本目的——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明确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需要文化,而文化更需要人民群众。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五千多年而没有断流,就是在于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推动作用。
因此,文化发展必须以实现广大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为基本价值导向。只有坚持文化发展来源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心,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和发展的新局面。
习近平非常重视文化人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文化领域专门人才对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有着特殊作用。因为专门文化人才是象征民族精神和引领时代发展的生力军,他们不仅能够通过传承传统文化来提炼文化元素,而且可以使文化艺术创新和发展,引领新的文化潮流。
因此,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必须重视专门人才工作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文化服务与文化创新功能,引导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贡献自己的全部才智。唯有如此,才能为充分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叁、坚持胸怀天下:以文明互鉴为基本原则——坚持守正创新,对待外来文化批判性兼收并蓄
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我们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具有鲜明的全球视野,他提出了“文明互鉴”的新理念和始终坚持文化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叁大原则。
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4]。只有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借鉴与交流学习,才能促使不同种族的人民都能够清醒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取长补短,保持相互尊重与平等交流,才能为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能量。谋求共同进步和发展,这是习近平提出“文明互鉴”的根本意义所在。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理性看待本民族文化。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既不能文化自卑也不能文化自大。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我们扎下了牢固的文化自信根基,但是我们绝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以“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的开放胸怀来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正如习近平所说:“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5]。
四、坚持独立自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历史任务——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
习近平提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命题。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根本所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不断冲突与相互融合,这也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自信观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6]。
一个国家的崛起首先在于其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信心,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就是中华文化的复兴。2012年,习近平正式提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命题,科学阐述了文化自信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梦”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又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前提。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提升文化软实力对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7]。
五、坚持理论创新:以“四个自信、五位一体”为理论布局——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揭示百年中国的人间正道
习近平文化自信观体现了“四个自信”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一重要论述奠定了我们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更为开阔和明确的文化建构视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全国人民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制度优势以及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和人民在继承与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不断推陈出新的精神文化成果。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紧密相融。“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为全面激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要素的活力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与内在精神动力。“五位一体”中的五个方面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习近平曾提出“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生态观,表达了他强调人与社会和谐共存,防止社会片面发展,注重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理念。
六、坚持开拓创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弘扬中国精神,唱响昂扬的时代主旋律
把文化自信落实到价值观自信是习近平文化建设思想的创新之处。习近平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提出“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体现了习近平的价值观自信论包含着古今贯通的历史意识与和而不同的辩证意识。
2014年,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从而正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我国当前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使之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全社会价值共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齐聚民心。
习近平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他特别强调核心价值观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文化自信观的核心地位。“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8]。
习近平认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主要源自于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而其本质上就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五千多年中华文化的精髓,使人们在面对多元文化价值冲突时,始终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自信心与认同感。这种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是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新型文化,也是吸纳了世界文明有益成分的开放性文化。
习近平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在本质上凝结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前行的最根本动力。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有着深刻把握,他认为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深层的动力,它来源于国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9]。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着不竭的文化源泉与思想道德资源,其中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叁个提倡”之中,体现了我们党和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解读与深刻诠释。
习近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要求。习近平指出要有重点、分层次地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宣传教育。他在众多场合中分别针对少年儿童、青年学生、文艺工作者、领导干部等不同群体,提出了“学校要从娃娃抓起”;要“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要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领头雁”等不同要求。在践行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上,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各种类型优秀文化的隐性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榜样带头作用。从而真正实现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伟大的梦想总是需要伟大的精神文化来作为支撑。中国梦不仅是物质雄厚之梦,精神强大之梦,也是文化兴盛之梦。习近平的文化自信观具有强烈的现实基础与时代意义,融合了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动力源泉,将中华文明与“中国梦”相结合,不仅引领我们自信张扬地继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更加需要我们继续传承这种文化自信的精神风貌。
十九大以后,文化发展成为顺应我国主要矛盾转化新形势的重要举措,也成为我国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目标,更是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竞争与融合并存的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自信要放眼未来,环视世界。不仅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汲取推动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正能量,还要通过当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实践赋予其崭新的发展活力与时代意义。我们要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相结合,把“中国梦”与“世界梦”相结合,在同世界文明的融合与碰撞过程中,重新塑造中华文明的崭新未来,同时也要谋划世界文明的和谐大同。
参考文献:
摆1闭韩震.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兼论文化自信摆狈闭.光明日报,2011-10-16
摆2闭本书编写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摆惭闭.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摆3闭本书编写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摆惭闭.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1
摆4闭本书编写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摆惭闭.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58
摆5闭习近平.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摆狈闭.人民日报,2014-5-24
摆6闭《十八大来重要文献汇编》(上)摆惭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34
摆7闭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摆惭闭.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7
摆8闭本书编写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摆惭闭.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
摆9闭本书编写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摆惭闭.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164
相关链接:丑迟迟辫蝉://尘辫.飞别颈虫颈苍.辩辩.肠辞尘/蝉/闯笔尝贵迟-贵贬7罢2蝉蚕-迟肠苍颁滨谤蝉驳